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二学部的张雅雅老师,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发言。当金秋的晨曦洒满凤凰校园,当熟悉的铃声再次响起,我们共同翻开了高中生涯的崭新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以“心态”灯、以“行动”为笔,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学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以“归零之心”启程,在接纳与期待中重塑自我
同学们,或许你曾是初中的佼佼者,却可能在第一次月考中遭遇挫折;或许你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平衡兴趣与学业——这些都是成长的“正常态”。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的复制,而是农业般的精耕细作——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时区,老师们要做的,是成为那个“唤醒种子的人”,允许学生有“慢生长”的空间。面对青春期的敏感与躁动,多一份“春风化雨”的耐心,少一份“急于求成”的焦虑;面对学生的质疑与创新,多一份“兼容并包”的胸怀,少一份“标准答案”的固执。
二、以“破壁之勇”突围,在挑战与突破中锻造能力
高中是“潜能的试验场”。 对同学们而言,“行动”意味着主动走出“被动学习”,不妨尝试这样做——课前敢于预习未知的基础和难点,课上勇于提出“认真思考后”的问题,课后善于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甚至尝试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比如用数学模型分析校园垃圾分类的效率,用历史视角解读时政新闻的背景。真正的成长,永远发生在“想做却不敢做”的下一步。对教师而言,“行动”是打破“经验主义”的勇气。 当AI能精准生成教案,当慕课平台汇聚全球名师,我们更要思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是课堂上即兴迸发的思维火花,是对学生眼神中细微情绪的捕捉,是用自身经历点燃理想的瞬间。新学期,让我们多尝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把讲台变成“师生共创的舞台”;多走进实验室、图书馆、社区,让学习从“纸上谈兵”变为“真实实践”。
三、以“共生之力”同行,在陪伴与滋养中温暖彼此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 同学们,当你在深夜解不出题时,不妨抬头看看办公室亮着的灯——那是老师在精心批阅与备课;当你因成绩波动而沮丧时,记得同学递来的那杯热饮、那句“一起加油”,都是青春最珍贵的馈赠。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而是“登山伙伴”;同学情谊不是“竞争者”,而是“同路人”。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包容差异,在师生交流中坦诚己见,这种“共生感”,将是你们未来面对复杂世界时最坚实的底气。教师可以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多鼓励孩子们的“高光时刻”——平时沉默的孩子在辩论赛上侃侃而谈,总说“学不会”的学生第一次独立解出难题时展露笑容。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次耐心的答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老师相信你”的肯定里。当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期待”,我们才真正生发“向上生长”的力量。
四、以“长远之眼”守望,在当下与未来中锚定方向
高中不只是“高考的跳板”,更是“人生的预科班”。 同学们,当你们纠结于一次月考的排名时,不妨问问自己:十年后的我,会为什么样的事情感到骄傲?是考上名校的光环,还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找到热爱的事业,还是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分数更重要——比如用逻辑说服他人的沟通力,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抗挫力,对弱势群体伸出援手的共情力。这些能力,将是你们走出校园后,对抗不确定性的“压舱石”。教师要做“未来的翻译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考什么”,更要引导他们思考“学什么”“为谁学”。课堂上融入一些科学家的探索故事,少一些机械的公式背诵;多讨论一些社会议题,少一些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当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青春才能绽放出真正的光芒。
老师、同学们,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日拱一卒”的坚持。新学期,愿我们以“空杯之心”接纳变化,以“破壁之勇”突破自我,以“共生之力”温暖彼此,以“长远之眼”照亮前路。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高二学部 张雅雅)
- 上一篇: 仰望星空立理想,脚踏实地启新篇
- 下一篇: 逐光而行担使命,赓续精神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