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朝阳穿透晨雾,将五星红旗染成鎏金的绸缎。此刻的校园里回荡着早蝉的初鸣。明天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104个生日;六十五天后,长安街将用钢铁洪流致敬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血色丰碑;而上周浓重纪念了邓稼先诞辰100周年——这些刻度在时空经纬线上交织,编织成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系。
七十五年前,26岁的邓稼先穿越太平洋的惊涛踏上归国路时,手中紧攥的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核物理笔记,更是一个民族对科技救国的全部渴望;今天,当上海微电子宣布5纳米光刻机量产的消息震动业界,我们终于读懂了他笔记本上那句"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深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与今日加沙地带的爆炸声,1950年西方对华技术封锁与当下中美芯片战的硝烟,都在反复验证一个真理——没有科技脊梁的挺立,就没有民族尊严的昂首。
此刻站在国旗下的同学们,你们将来手中的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正在生成人生的重要坐标。那些勾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指尖,是在触碰新时代的"上甘岭战场";那些投向"全球治理"专业的目光,是在为巴以冲突的困局探寻中国智慧;那些选择"核工程与核技术"的笔迹,是在续写"人造太阳"的百年能源史诗。这种选择,与102年前李大钊在北大课堂写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粉笔轨迹重合,与75年前邓稼先在归国邮轮甲板上凝视星空的视线交汇。历史从未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邓稼先,但时代需要每个青年成为自己领域的"铸剑人"——在贵州深山调试"中国天眼"的90后工程师,用算法优化新冠疫苗研发路径的00后博士生,在敦煌洞窟用数字技术复原壁画的95后修复师,他们都在证明:真正的报国之路,始于将个人理想嵌套进国家需求的齿轮。
明天建党104周年的钟声将在神州大地敲响。这钟声里回响着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的铁链声,混杂着1958年邓稼先团队在罗布泊计算纸带时的沙沙声,交融着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宣言声。此刻的撒哈拉沙漠腹地,中非共建的光伏电站为二十三座村庄点亮了文明之光;南海深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正将五星红旗插在万米的海沟岩层上——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都在回答邓稼先当年的终极之问:我们究竟要为世界留下怎样的中国印记?答案就写在今晨升旗仪式的风里:当你们未来在实验室攻克量子计算的难关,在国际论坛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在田间地头探索智慧农业的模式,每一个微小的突破都在为这个答案添注。
晨风掠过旗杆上猎猎作响的鲜红,惊起一群白鸽冲向天际。从1921年南湖红船13位青年平均28岁的面容,到今日国旗下方阵中18岁少年们坚毅的目光,共产党人的精神火炬完成了跨越世纪的传递。让我们向这片土地许下誓言:若成为刺破技术封锁的激光,必以沉默的锋芒照亮前路;若化作衔枝和平的信鸽,必以无畏的飞翔穿越硝烟;若选择深埋大地的种子,必以十年的沉静酝酿破土的力量。因为这面旗帜见证过太多奇迹——它见过戈壁滩上升起的蘑菇云,见过空间站舷窗外的蔚蓝星球,更将见证你们这一代人,在民族复兴的星海里标注出新的坐标!
此刻,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向国旗宣誓,向未来进发!
(稿件来源:高一学部 陈伟)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以笔为剑斩荆棘,以诚为盾守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