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历史科组的林佳,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冰与火的青春记忆”。
今天,我看到同事们躬耕的身影和同学们青春洋溢的脸庞,但我的思绪却飘向了73年前一个硝烟弥漫的冬天。那是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1950年,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我们脚下的广州城,也正从战火中复苏,渴望建设与安宁。然而,战火却烧到了鸭绿江边。是忍气吞声,任由强敌压境,让国家的建设永无宁日?还是挺身而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为了新生共和国的和平,为了身后亿万同胞的家园,一群最可爱的人,义无反顾地跨过了鸭绿江。
但是,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我们的战士,常常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薄的军装作战。而对手,却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
在松骨峰阻击战中,雨点般的炮火把山头被削平了,把树木被烧成了焦炭。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石头砸完了,就用牙齿!当后续部队冲上阵地时,他们看到了永生难忘的一幕:烈士们的遗体,在烈火中保持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姿势——有紧紧抱住敌人的,有掐住敌人脖子的,有的嘴里还咬着对方的耳朵……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道敌人无法逾越的闸门。
还有长津湖的“冰雕连”。125名官兵,为伏击敌人,在雪地里潜伏了整整一夜。当次日清晨的曙光降临,他们已被冻成了永恒的冰雕。一位战士留下的遗书,只有一行字:“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凝固在了阵地上,手中的枪,依然指向山下的公路。
同学们,他们中的很多人,和大家一样,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他们的青春,本应像大家一样,在课堂、在球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绽放。但为了国家的尊严与和平的未来,他们将青春定格在异国的烈焰战场和冰天雪地。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美援朝?是为了缅怀牺牲吗?是,也不完全是。更是为了理解“和平”二字的千钧之重。我们今天的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先辈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寸一寸争夺来的尊严。
这场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更打出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立足之地。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才能言和。和平,不是跪求来的,而是用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实力赢得的。
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想,珍惜,是最好的告慰;自强,是最好的传承。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珍惜我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每一分钟。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用我们的知识去创新,用我们的智慧去开拓,用我们的担当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松骨峰的壮烈、长津湖的坚守,不再重演,进而书写专属于我们的青春记忆。
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历史科组 林佳)
- 上一篇: 秋意暖重阳,孝亲永流传
- 下一篇: 善始善终,圆满收官
 
         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