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少年部16班的黄浩程。今天,站在鲜艳的国旗下,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能够代表我们小组分享参加广州市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青少年生态环境创新活动——“美境行动”的感悟,是我莫大的荣幸。在这段难忘的科研旅程中,我们的项目《智能控制的水环境治理装置研发与应用》先后荣获广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全国“美境行动”特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州中学这片沃土的滋养,离不开指导老师们日夜兼程的悉心点拨,更离不开我的两位战友——初三年级的周琳茜和夏梓源同学的无间合作。今天,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向大家讲述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科研故事。
一、发现:从一条河涌开始的环保初心
我们的研究始于校园男生宿舍后那条默默流淌的欧阳涌。记得刚入学时,我曾偶然发现:同一条河涌,晴天时清澈见底,雨后却浑浊发臭,甚至漂浮着刺鼻的泡沫。这让我们深感困惑——为什么自然水体会有如此剧烈的变化?这些污染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治理?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欧阳涌是广州典型的城市内河涌,其水质波动与周边生活污水排放、雨水冲刷带来的面源污染密切相关。更让我们震惊的是,全国这样的黑臭水体超过2000条,直接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健康。那一刻,我们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能否用所学知识,为这条“生病”的河涌开一剂“药方”?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决定探索“生物填料及智能治理水污染技术”——一种利用多孔材料吸附污染物、培养微生物降解污染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的方法。这个选择并非偶然。生物填料成本低、易获取,特别适合在校园周边推广。正如环境科学家蕾切尔·卡逊所言:“真正的环保不是远方的口号,而是脚边的行动。”欧阳涌,正是我们践行环保理念的起点。
二、突破:汗水浇灌出的科研之花
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实验阶段,我们遇到了一个“拦路虎”:市场上购买的火山石、红砖等填料尺寸过大,无法直接用于实验。为了获得理想规格的材料,我们三人化身“手工匠人”,扛着几十公斤的原材料到实验室,抡起锤子一点点敲碎。记得那个炎热的下午,汗水浸透了校服,虎口震得发麻,但当我们看着堆成小山的合格填料时,相视一笑的成就感至今难忘。
更大的挑战在于数据采集。为了对比不同填料的净化效果,我们需要连续两周每天早晚监测水体的COD、氨氮、绿藻清除程度等指标。周琳茜负责化学检测,夏梓源操作仪器,我则负责整理数据。有一次突降暴雨,我们冒雨冲去河涌取样,浑身湿透却坚持完成了当天的实验记录。老师心疼地说:“你们这是用青春在和污染赛跑啊!”正是这种坚持,让我们最终发现:改性红砖填料的污染物去除率高达82%,为论文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钱学森先生的话:“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气与认输的精神不行,但缺乏耐性与坚持的精神更不行。”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用双手丈量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三、成长:超越比赛的终身收获
如果说奖项是科研路上的里程碑,那么心灵的成长才是永恒的财富。通过这次研究,我收获了三大“终身装备”:
一是跨界融合的学习能力。 为了分析数据,我自学了Python编程;为了理解微生物作用,我们主动研究了《环境微生物学》专业书籍。同时,在这一看似属于生物的项目,我们也学习运用到了很多地理知识。这让我明白:真实世界的课题从不分学科界限,唯有打破知识壁垒,才能看见更广阔的风景。
二是团队协作的智慧。 周琳茜的创意、夏梓源的严谨与我的执行力,在争论与磨合中形成了“黄金三角”。记得在撰写报告时,我们对结论表述争论不休,最终通过民主投票达成一致。这种“和而不同”的经历,比任何团队拓展训练都更珍贵。
三是知行合一的环保信仰。 从前看到洗手间漏水,我可能嫌弃脏乱而不愿多留一秒;现在,我会立刻报修并计算水资源浪费量。我们还在班级发起了“欧阳涌护卫队”,带动30多名同学参与定期水质监测。正如校长常说的:“广州中学人要做一个问题的发现者,更要做解决问题的行动派。”
同学们,站在领奖台上时,我忽然想起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更重要。”今天的中国,从碳中和到垃圾分类,从蓝天保卫战到无废城市,处处是需要青年智慧的环保课题。或许我们的研究只是沧海一粟,但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用科学精神服务社会需求。
在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以欧阳涌为镜,关注教室的灯光是否及时关闭,思考食堂的厨余如何减量,探索校园光伏发电的可能性……广州中学为我们搭建了科技节、研学营等广阔舞台,期待更多伙伴加入科研实践的行列,让青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绽放光芒!
我想用我们报告扉页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每条河涌都值得清澈,每个梦想都值得坚持。最后,大爱广中,祝愿初三的哥哥姐姐们中考顺利,高三的哥哥姐姐们高考金榜题名,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少年部16班 黄浩程)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心中有春光 脚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