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四月的校园,木棉怒放,凤凰初萌,在这万物竞发的季节里,广州中学科技节与话剧节即将拉开帷幕。当科技的逻辑之美与戏剧的情感之力在春光中相遇,我们即将共同开启一段探索真知与叩问心灵的旅程。科技让我们触摸未来,戏剧让我们感知人性,而二者交汇之处,正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星辰大海。
【科技节:在传承与创新中点亮炬火】
少年科学院换届不仅是象征性的仪式。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画师总会在收笔时留下未完成的线条,等待后人续写。我们的科技传承也是如此:新一届少科院成员将在学长学姐努力的基础上,续写广中少科院的新篇章。正如《大学》中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真正的创新不都是推倒重来,更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头摘星。
本届科普讲座,我们荣幸邀请到《时空简史》、《科学的数学化起源》等多部科普著作的作者朱海松先生。他将带我们穿越科学史的迷雾,从古希腊阿基米德高喊"给我一个支点"的豪情,到伽利略用数学语言翻译自然规律的洞见。朱先生曾说:"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人类与宇宙对话的诗篇。"正如张衡地动仪中的八条铜龙衔珠,看似简单的机械结构,实则暗含对天地秩序的敬畏。
科技游园会上,同学们将在现场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参与妙趣横生的科学游戏,用智慧与团队的力量冲破重重难关也可以向全校师生推介自己的创意设计,展现广中学子的青春风采。
【话剧节:在经典与思辨中照见本心】
四部经典话剧犹如四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多维光谱。《天下第一楼》里烤鸭店的兴衰,让我们看到"民以食为天"背后商业智慧的冷暖。当掌柜卢孟实说出"人活着,得有点精气神",这让我想起广府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而《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对峙,恰似柏拉图《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永恒辩题——法律条文与人性良知,究竟该如何平衡?
悬疑剧《疑云之下》不是单纯的智力游戏。当同学们在排练中反复推敲每个眼神、每句台词的潜台词时,实则在锤炼福尔摩斯式的逻辑思维。而《钱学森》的特别意义在于,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在麻省理工任教时,办公室永远放着《庄子》,他说"科学家需要文艺滋养,才能避免成为技术官僚"。这种文理兼修的境界,恰是我们所追求的成长坐标。
【科技与人文的双螺旋】
达芬奇的手稿本里,人体解剖图与飞行器草图比邻而居;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既考证地理又抒发胸臆。先贤早已告诉我们:科技的理性之光与人文的感性之暖,本就是文明进步的双翼。当科研人员用基因测序技术解读木棉耐旱的密码时,他们也在续写《南方草木状》中"赤萼红葩,不叶而花"的岭南风物志;当全息投影重现《牡丹亭》的游园惊梦,科技便成了传递千年诗心的信使。
在此,我向全校同学发出双重邀请:在科技节,你可以是少年科学院答辩会上侃侃而谈的"小院士",可以是创意大赛中科技创造的"广中研究员",也可以是科技游园会上辩证学习的行家;在话剧节,你可以是聚光灯下掷地有声的主角,可以是后台操控光影的"技术魔法师",也可以是台下用心感悟的知音。就像北宋大儒朱熹所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成长的契机就藏在这些躬身实践的瞬间。
同学们,此刻学校正门广场旁的木棉树,枝干笔直刺向天空,花朵炽烈如燃烧的火焰——正如我们追求的理想:以科学之严谨为筋骨,以人文之温情为血脉。愿大家在本届科技节和话剧节中,既能像墨子般严谨求实,又如李白样潇洒恣意,在知行合一中向上生长,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广州中学故事"。
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课程教学中心 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