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赓续红色血脉,以青春铸就时代荣光
来源:姚智 发布日期:2025-06-16 浏览量:100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站在国旗下,与大家分享关于上周二研学的一些感悟。这次红色之旅,不仅让我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更让我深刻理解了青春与信仰的力量。  

走进广州起义纪念馆,一条陈列在展柜中的红布带格外醒目。它不仅是起义战士的识别标志,更是广州苏维埃政权的象征。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保护工人权益”等法规,为中国革命政权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石。那些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用生命践行了“天下为公”的誓言,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红布带上的每一丝褶皱都在诉说着无畏与忠诚。  

在农讲所,我们看到了革命火种的播撒之地。这里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他们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农村革命的燎原之势。农讲所的课桌虽已斑驳,但墙上“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标语仍振聋发聩,提醒我们: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  

团一大广场上,矗立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纪念雕塑。192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代表在此汇聚,宣告了中国共青团的诞生。百年前,他们高呼“为青年谋幸福,为社会谋进步”;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同一片土地上,聆听历史的回声。团一大纪念馆中,那些泛黄的会议记录和青年志愿者的热血宣言,让我明白:青年的选择,永远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同学们,当我们凝视农讲所的旧照片时,可曾想过:同样是青春年华,为什么他们能放弃安逸,选择荆棘之路?在广州起义的史料中,一位战士的家书这样写道:“若我牺牲,请将我的衣物分给需要的同志。”这份超越生死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无需面对战火,但时代的挑战依然艰巨——面对科技“卡脖子”的困境,我们能否像先烈攻克难关那样坚韧?面对社会需要,我们是否能像他们一样挺身而出?  

历史从不遥远,它化作农讲所的砖瓦、团一大的雕塑、起义馆的红布带,时刻提醒我们:信仰需要行动去延续。在此次的研学中,我们通过完成各项任务以了解一段段振奋人心的历史。这些体验告诉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将信仰融入日常——课堂上专注求知,是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践行;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延续。  

同学们,孙中山先生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而今天的中国青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站在先辈奋斗过的土地上,让我们以青春之名庄严承诺:铭记初心与使命,以知识筑牢信仰之基,以创新开拓未来之路,让红色基因在我们的奋斗中焕发新的光芒!

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 高二10班  姚宁远)